時間:2017-05-27 來源:網絡
目前來看,第三方電商平臺最占優勢,在醫藥體系中的醫藥商業公司以及在醫藥配送領域較為成熟的公司發展醫藥電商比較有優勢,生物制藥公司因受限自身資源則優勢不大?!睆V證恒生一位醫藥分析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稱。
另有券商分析人士認為,能整合資源滿足“服務+上游議價力+物流”核心競爭力的自營電商更可能勝出,而藥品電商必然不是BAT第三方平臺通吃的格局,BAT未來應該只賺取流量傭金,產業鏈中的利潤必然要交給更細分的主體。
醫藥電商空間巨大
醫藥電商獲支持、推進“醫藥分開”、網售處方藥開放等政策支持下,藥品電商有望突破體制制約,進入爆發式增長期。
數據顯示,我國醫藥電商交易規模由2010年的1.5億元增至2014年的68億元,年均增速達到174%。業內預計2015年我國醫藥電商的交易規模將達到百億。
而這樣的一個規 模是占比國內藥品整體銷售額70%~80%的處方藥市場被醫院控制的情形下。允許處方藥網上銷售,則意味著限制醫藥電商發展的核心政策壁壘被打破。業界預 計,2014年國內處方藥市場已逾萬億,若處方藥網售新政出臺,則電商渠道有望獲得10%~30%的市場份額,行業空間非常大。
另外,近期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推進醫藥分開,力爭到2017年試點城市公立醫院藥占比(不含中藥飲片)總體降到30%左右。上述廣證恒生的分析人士稱,這意味著未來更多的藥品將在藥店或者電商平臺流通。
因為政策方面還待放開,目前中國醫藥產品的線上滲透率較低。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醫藥電商市場交易規模68億元,分別占藥品零售市場規模、藥品市場規模、電子商務市場規模的2.41%、0.51%和0.06%。
華泰證券分析認為,低滲透率的背后是巨大的市場空間。藥品網購意愿調查顯示,未來肯定或很可能會網購藥品的消費者合計占比64%,大多數網購消費者能夠接受網絡購買醫藥產品的方式,潛在消費群體規模巨大。
哪些公司真槍實干?
面對如此巨大的互聯網市場蛋糕,醫藥商業、中藥、生物制藥等醫藥上市公司已有準備。興業證券方面表示,中短期內看好“有大品種慢病藥優勢的重度垂直電商”、 “能整合區域資源的綜合型電商”和“有流量優勢的互聯網企業”,長期看好打破區域格局、能整合全國醫療相關資源的全國性綜合型電商。
現有的電商模式分為平臺型電商和自營型電商兩類,其中采用B2C模式最多;B2B因企業之間信息化對接難,發展較為緩慢;O2O模式尚在探索中。其中,自營電商的運營模式是通過產品銷售價差獲得盈利,電商深入滲透產業鏈,整合各方產業鏈資源,滿足患者低價便捷拿藥和健康服務需求。
首先從醫藥體系的上游制藥工業企業來看,以嶺藥業在醫藥電商—互聯網醫院—慢病管理上的發展路徑清晰。2014年該公司以嶺藥堂連鎖大藥房6家門店在石家莊 開業,以嶺健康城網上線運行,開展健康電商、官網及全網分銷,采用自營+開放模式,力爭通過三至五年時間,將其建成“中國醫藥健康領域最大的垂直平臺”。
在醫藥商業企業中,上海醫藥、嘉事堂和一心堂等公司的業務模式為市場所認可。上海醫藥依托線下各層次零售藥店,配合京東的 流量導入端口、交易支付和倉儲物流體系,實現線上線下打通;而其多年來開展DTP業務,所積累的一定客戶以及相關的健康檔案,成為發展醫藥電商業務最佳的 “先頭部隊”。嘉事堂在較早獲得醫藥電商B2C牌照后,開展GPO業務積累了強大的處方藥的數據資源;該公司相較其他潛在競爭者的優勢在于“最后一公里” 物流配送。
將商業批發+終端配送定位為核心業務的九州通,則通過其B2C平臺好藥師與春雨醫生的 戰略合作、滿足網絡醫院的電子處方配藥、與移動醫療設備端的合作等方式,來從醫端導入流量到藥上;且該公司藥品分銷擅長對接小型醫療終端,使得其物流配送 體系由B2B轉向B2C的難度較小。一心堂則依靠線下門店網絡與超過7年的信息化建設在O2O醫藥電商領域具有一定競爭力。
上述廣證恒生的醫藥分析人士稱,這種與旗下業務資源相結合的模式前景較好,且隨著“醫藥分開”政策的落實,連鎖藥店+互聯網的模式則受雙重利好。
而在興業證券分析人士看來,醫藥商業企業雖然與上游生產企業關系較好,因對客戶資源有積累且有一定服務能力,物流配送在門店所處區域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很難 整合其他地區的物流。以一心堂為例,若線下實現連鎖藥店全國布局,并且對醫療資源的布局更多,未來可能實現電商的全國性布局,并且通過搶占其他藥店份額實 現業績實質性的增長。
相較于上述電商模式較為受認可的藥企,互聯網化的藥企中還有很多可能只是借觸網增加 一個銷售渠道。對此,上述廣證恒生證券的醫藥分析人士認為,如果觸網比較早也證明公司具有一定的遠見,關鍵在于能夠長久發展,目前醫藥電商的發展還處于摸 索階段,商業模式尚未清晰,需要后續觀察。
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作者和出處!
法律聲明:
本網站資訊頻道自行發布或轉載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圖表、廣告、軟件、程序、版面設計、專欄目錄與名稱等內容)的版 權均屬本網站或相關資料提供者。凡來源于其他媒體的內容,本站均予以注明并已盡到審查核實義務,本網轉載出于傳遞信息之目的,不代表 本網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使用了您擁有著作權的作品并對我們的展示方式有異議,請向我們提供您的身份證明 及您對該作品擁有著作權的有關文件,我們會盡快妥善處理。
轉載聲明:
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轉載稿,必須標注稿件來源,并自負與版權有關的法律責任。